野桑在传统中医中的应用一般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泻肺平喘、滋补肝肾以及通经活络等功效和作用。其药用部位包括叶、根皮、果实等,需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1、疏散风热
野桑叶性寒味苦,归肺经,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中医常用于风热感冒初期,可缓解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常与菊花、薄荷等配伍增强解表功效。
2、清肺润燥
桑叶能清泄肺热,滋润肺燥,适用于燥热伤肺引起的咳嗽少痰、咽干口渴。秋季温燥或凉燥伤肺时,可通过配伍沙参、麦冬等养阴药材增强疗效。
3、泻肺平喘
野桑的根皮称为桑白皮,性甘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平喘咳。常用于肺热壅盛引起的喘息气促、面目浮肿,多与地骨皮、甘草等配伍使用。
4、滋补肝肾
桑椹作为野桑的成熟果实,味甘酸性微寒,能补肝益肾、滋阴养血。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常与枸杞子、女贞子等补益药材同用。
5、通经活络
野桑枝条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中医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不利。可配伍羌活、独活等祛风除湿药物,或外洗缓解肢体麻木。
需注意野桑不同药用部位的性味差异较大,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阴虚体寒者慎用桑叶,脾虚便溏者不宜过量服用桑椹,避免与寒凉食物同食影响药效。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