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在中医中通常作为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理气安胎、解鱼蟹毒以及抗菌抗炎的药材使用。其药性辛温,归肺、脾经,常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多种病症。
1、解表散寒
紫苏辛温发散,能疏散肌表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对于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中医常将紫苏与生姜、防风等药材配伍,帮助驱散外邪,促进发汗退热。
2、行气和胃
紫苏具有调理脾胃气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临床上多与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同用,通过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食欲不振等症状。
3、理气安胎
针对妊娠期气滞引起的胎动不安,紫苏能疏通气机而不伤胎元。中医常将紫苏梗与砂仁、白术配伍,缓解孕妇胸闷呕吐、胎动频繁等不适,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4、解鱼蟹毒
紫苏具有中和食物毒素的特性,尤其对鱼蟹引起的腹痛、呕吐有效。在烹饪海鲜时添加紫苏叶,或中毒后煎服紫苏水,能通过其解毒成分缓解胃肠道刺激反应。
5、抗菌抗炎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中的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抗炎特性在中医外治法中应用广泛,如用紫苏叶煎汤外洗可辅助治疗皮肤炎症。
需注意紫苏性偏温燥,阴虚内热者慎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症配伍相应药材,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挥发油流失。孕妇及特殊体质者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