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黄鹏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消化系统以及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具体表现因药物种类及个体差异而异。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神经系统副作用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例如抗焦虑药物可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引发疲劳感。少数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或认知功能下降,通常与药物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有关。

2、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导致心率加快或体位性低血压,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见。部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QT间期延长,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需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

3、代谢相关副作用

奥氮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易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及血脂异常,这与药物干扰胰岛素敏感性相关。长期用药患者中约30%-40%可能出现代谢综合征,需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

4、消化系统副作用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引起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通常出现在用药初期。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导致便秘,严重时可引发肠梗阻,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排便情况。

5、锥体外系反应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可能引发震颤、肌肉僵直及静坐不能,与多巴胺受体阻断程度相关。迟发性运动障碍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运动,发生率约5%-10%。

使用精神疾病治疗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初始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建议每3个月进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检查。若出现严重肌肉僵硬、高热或心律失常等急症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药物调整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撤药反应或病情反复。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