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伤口处理、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及日常护理等。感染可能由细菌入侵、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1、抗感染治疗
术后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如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疗程,避免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2、伤口处理
需每日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或化脓。出现感染迹象时,应由医护人员进行清创消毒,必要时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并定期更换无菌敷料保持创面干燥。
3、支持治疗
患者需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体温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若持续发热超过38.5℃,需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片等退热药物。
4、手术治疗
严重感染形成脓肿时,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坏死组织。深部感染或植入物相关感染可能需二次手术清创,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日常护理
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或沾水。术后恢复期需注意休息,戒烟限酒,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切口愈合情况。
术后感染属于常见并发症,建议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遵医嘱按时服用抗生素。若出现切口持续疼痛、渗液增多、发热寒战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深部组织感染可能引发脓毒症,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进展,避免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