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伤口护理需通过规范清洁消毒、定期换药、避免污染、观察异常情况及调整饮食等多方面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术后恢复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处理。
1、规范清洁消毒
术后初期需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医护人员操作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表面,并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患者居家护理时切勿自行拆解包扎或涂抹不明药膏,接触伤口前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2、定期更换敷料
根据渗出液量和伤口愈合情况,每1-3天需在无菌条件下更换敷料。操作时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牵拉伤口,外层敷料污染或浸湿后应立即更换。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3、避免外界污染
术后2周内伤口避免接触生活用水、汗液及化妆品等污染物。淋浴时可用防水敷贴保护,禁止盆浴或游泳。日常穿着宜选择宽松透气衣物,避免摩擦伤口,咳嗽时用手肘遮挡口鼻。
4、观察异常体征
正常伤口在术后3-5天可能出现轻微红肿,若出现持续渗液、脓性分泌物、跳痛或发热超过38℃,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观察下肢末梢循环情况。
5、加强营养支持
术后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补充60-80g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维生素C、锌元素可增强皮肤抵抗力,建议通过鱼肉、蛋奶及新鲜果蔬获取。吸烟患者需严格戒烟,避免尼古丁影响伤口血供。
术后2周内建议每日测量体温并记录伤口变化,拆线后仍需保持局部清洁。若出现缝线周围红肿、线结脓肿或愈合延迟,应及时到外科门诊处理。所有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