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针灸可能带来的十大危害是什么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针灸治疗可能存在感染、出血、晕针、神经损伤、内脏损伤、疼痛加重、过敏反应、皮下血肿、断针以及晕厥等风险。这些情况多与操作不当或患者体质相关,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

1、感染

若针灸针消毒不彻底或操作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细菌或病毒侵入皮肤引发局部感染。患者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处理。

2、出血

部分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针灸可能导致针孔出血或皮下淤血。选择细针浅刺可降低风险,操作后需按压针孔3-5分钟。

3、晕针

初次接受针灸或精神紧张者,可能因心理应激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自主神经反应。操作前需充分沟通缓解焦虑,出现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4、神经损伤

在神经分布密集区域如腕踝部,进针过深可能刺激神经干引发触电样放射痛。规范操作要求医师掌握解剖层次,出现异常感觉需立即调整针位。

5、内脏损伤

胸背部穴位若刺入过深可能伤及肺脏导致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严格遵循各穴位进针深度标准是预防关键。

6、疼痛加重

在炎症急性期或局部组织水肿时施针,可能加剧原有疼痛症状。建议急性损伤48小时内避免在患处直接针刺。

7、过敏反应

体质敏感者可能对金属针具或消毒剂产生接触性皮炎,表现为局部瘙痒、皮疹。更换陶瓷针或进行脱敏处理可改善。

8、皮下血肿

毛细血管脆性较高者易出现针孔周围青紫瘀斑,通常1-2周可自行吸收。冷敷处理可减轻早期肿胀。

9、断针

针具质量不合格或患者突然移动体位可能导致断针。规范操作要求留1/3针身在体外,出现断针需由专业人员取出。

10、晕厥风险

空腹、疲劳状态下施针可能诱发低血糖性晕厥。建议治疗前适量进食,治疗中保持舒适体位。

进行针灸治疗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心慌、眩晕等不适要及时告知医师,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针孔接触污水。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或皮肤感染者应提前告知医师评估禁忌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