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该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出血热的病原体汉坦病毒可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吸入污染气溶胶或经破损皮肤黏膜侵入人体。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典型的"三红"症状(面红、颈红、胸红)和"三痛"征(头痛、腰痛、眼眶痛)。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结膜出血等出血倾向,以及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该病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户外活动接触传染源机会多有关。
预防出血热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重点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在疫区进行野外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对于高危人群可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并配合液体管理,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