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G异常可能代表心脏存在某些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需结合具体表现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器质性疾病、代谢异常或药物作用,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心律失常
ECG显示心率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可能提示房颤、室性早搏等类型。例如房颤表现为P波消失、RR间期不等,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或头晕。需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发作频率,必要时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药物控制心律。
2、心肌缺血或梗死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常提示心肌缺血,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若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弓背抬高,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进行冠脉造影并采取溶栓或介入治疗,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
3、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可引发U波增高和T波低平,严重时导致室颤;高钾血症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增宽。此类异常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确认,静脉补充电解质或使用葡萄糖酸钙拮抗高钾对心肌的影响。
4、药物或毒素影响
洋地黄中毒可引起ST段鱼钩样改变和房室传导阻滞,需停药并监测血药浓度。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可能延长QT间期,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需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若发现ECG异常,应完善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解读报告,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住院观察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