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该病毒可引发急性肝炎,但不会导致慢性感染,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1、病原体特征
甲型肝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无包膜结构,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在水体、食物中存活较长时间。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后释放入血,经胆汁排入肠道。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为主要感染方式。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水产、未煮熟的海产品是常见传播媒介,密切接触感染者也可能发生人际传播。
3、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6周,初期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随后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区不适。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清学检测抗-HAV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预防甲型肝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未经充分加热的食品。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高危人群如饮食从业者、旅行者建议定期加强免疫。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