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出现血块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若长时间保持坐姿或平躺,经血在宫腔或阴道内滞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被消耗后可能出现凝固现象,形成暗红色血块。这种情况通常无腹痛等其他不适,血块体积较小且数量少,适当活动后血块可逐渐消失。日常需避免久坐,经期适当走动促进经血排出。
2、子宫肌瘤
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功能,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大量经血未能及时排出时,血液在宫腔内凝结成团块状物质,血块直径可达2-3厘米,常伴随痛经、下腹坠胀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米非司酮片等药物控制病情,必要时需进行宫腔镜手术切除肌瘤。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异常,导致经血排出受阻形成血块,血块中常混杂膜样组织。患者通常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治疗时可使用地诺孕素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可抑制异位病灶发展,重症患者需腹腔镜手术治疗。
4、内分泌失调
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脱落的内膜与血液混合形成较大血块,血块质地较韧,直径超过3厘米,同时伴有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等现象。通常需通过黄体酮胶囊调节月经周期,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等药物可改善子宫内膜状态。
若血块量多且持续存在,或伴随严重痛经、经期延长等症状,建议进行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检查。日常需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