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与汉坦病毒、登革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原体有关。其发病原因多与接触携带病毒的动物、蚊虫叮咬或人际传播相关。
1、病毒感染
汉坦病毒、登革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汉坦病毒通过接触啮齿类动物排泄物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渗血和器官损伤;登革病毒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发血小板减少和血浆外渗。
2、宿主与传播途径
自然宿主如鼠类、蝙蝠等携带病毒,人类因接触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被污染食物而感染。人际传播则多见于埃博拉病毒,通过血液、体液直接接触传播,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
3、易感人群与免疫因素
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病毒可逃避机体免疫识别,导致病毒血症。部分出血热如登革热存在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即既往感染异型病毒后再次感染可能加重病情,引发严重出血和休克。
若出现高热、皮下出血、少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隔离治疗。日常需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做好防蚊措施,接触可疑污染物时穿戴防护装备,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