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母乳性黄疸主要与母乳喂养方式不当或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该症状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多数属于生理性黄疸范畴,但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1、母乳摄入不足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发生于出生后3-4天,常见于哺乳次数不足或母乳分泌量少的新生儿。摄入不足导致肠蠕动减少,未结合的胆红素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经肠肝循环重吸收增加,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伴有体重下降超过7%、尿液浓缩等现象。

2、母乳成分影响

迟发型黄疸多出现在出生后1-2周,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使其重新变为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道重吸收。此类黄疸可持续3-12周,但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增长正常,肝功能检查无异常。

3、病理性因素

需注意排查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乏症等病理情况。当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变浅、直接胆红素大于34μmol/L等异常表现时,提示可能存在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等疾病,需立即进行肝胆超声和血型抗体检测。

哺乳期间建议保持每日8-12次有效喂养,观察新生儿排便次数及体重变化。若出生72小时内出现黄疸或2周后未消退,应及时检测经皮胆红素值,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蓝光治疗。哺乳母亲避免自行停喂母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改善症状。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