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传统中医常用药材,红茯苓一般指赤茯苓,与白茯苓在药用部位、功效侧重等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用部位不同
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经去皮、切制、晒干而成;赤茯苓是菌核近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加工时保留外层组织。
2、外观颜色不同
白茯苓呈类白色或淡粉色,质地坚实;赤茯苓断面呈淡红色或棕红色,颜色由内向外逐渐加深。
3、功效侧重不同
白茯苓长于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泄泻;赤茯苓偏重清热利湿,多用于湿热下注导致的小便不利、淋浊。
4、归经差异
白茯苓主入脾经,兼入心、肾经;赤茯苓更侧重心、小肠经的湿热证候调理。
5、配伍应用不同
白茯苓常与白术、党参配伍健脾,赤茯苓多配伍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需注意两者均需经专业炮制后入药,具体使用应经中医师辨证指导,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