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偏低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如摄入不足;也可能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吸收障碍或消耗过多等病理性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不均衡、过度节食或素食主义者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患者可能伴随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可通过增加鸡蛋、牛奶、鱼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改善。若因消化功能弱无法进食,需遵医嘱通过蛋白粉或静脉输注白蛋白补充。
2、肝脏疾病
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会导致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此类患者常出现下肢水肿、腹水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并配合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治疗。
3、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会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患者可能出现泡沫尿、眼睑水肿等表现,通常需要服用缬沙坦胶囊、黄葵胶囊等减少尿蛋白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4、吸收障碍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影响蛋白质吸收。这类患者多伴有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确诊后需采用肠内营养剂,并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乳糜泻患者需服用胰酶肠溶胶囊促进消化。
5、消耗过多
严重烧伤、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加速蛋白质分解。患者可能出现伤口愈合缓慢、低热、消瘦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甲亢患者服用甲巯咪唑片,结核患者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
若长期蛋白质指标低于60g/L,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肾内科就诊,完善肝功能、尿常规、胃肠镜等检查。日常需保证每日摄入1.2g/kg体重的蛋白质,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血肌酐值调整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