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类型,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并非现代医学的独立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等,常与情志因素相关。
1、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等肝经循行部位胀痛,频繁叹气缓解胸闷。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部分患者伴有咽喉异物感、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2、形成原因
多由长期情志不遂引发,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精神刺激。其次与素体肝气偏旺的体质有关,也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导致的肝失疏泄。
3、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疏肝理气方剂,配合太冲、期门等穴位针灸。情志调理尤为重要,可通过心理疏导、八段锦等疏解压力,严重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配合抗焦虑药物。
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及辛辣饮食,可适量饮用玫瑰花茶等具有疏肝作用的代茶饮。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发明显躯体化表现,建议至中医内科就诊进行系统调理,不宜自行长期服用疏肝类药物以免耗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