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属于骨科急症,指骨折断端刺破皮肤或黏膜与外界相通的损伤。其发生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常伴随软组织损伤和污染风险。
1、定义与特点
骨折部位存在皮肤或黏膜破损,形成从骨折端到体表的开放性创口。这种损伤模式使骨组织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细菌污染概率可达70%以上。根据Gustilo分型可分为Ⅰ-Ⅲ型,损伤程度逐级加重。
2、常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占所有开放性骨折的42%,多见于下肢长骨。高处坠落伤常见于脊柱和跟骨,工业事故易导致上肢开放性骨折。枪击伤等穿透性创伤可造成特殊类型的开放性骨折。
3、并发症风险
感染发生率在Ⅰ型损伤中约2%,Ⅲ型可达10-50%。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缺血,神经损伤影响功能恢复。骨不连和骨髓炎是远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与初始污染程度呈正相关。
伤后6-8小时是黄金处理期,需紧急进行清创手术。临床数据显示及时治疗可使感染率降低60%。固定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软组织条件,外固定架使用率在严重损伤中达35%。术后应持续观察7-10天,监测感染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