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硫唑嘌呤可能引发感染风险增加、骨髓抑制、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以及恶性肿瘤风险等危害,需遵医嘱监测。其作为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长期使用需警惕以下危害:
1、感染风险增加
硫唑嘌呤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或皮肤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机会性感染,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骨髓抑制
该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或红细胞减少。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出血倾向或贫血,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给予升细胞治疗。
3、肝脏毒性
长期用药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或药物性肝炎。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或肝区不适,需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发现异常时需停药并保肝治疗。
4、胃肠道反应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与药物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有关。建议餐后服用,严重时可联用止吐药或调整给药方案。
5、恶性肿瘤风险
长期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淋巴瘤、皮肤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尤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风险较高,需定期进行肿瘤筛查。
服用硫唑嘌呤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若出现发热、异常出血、持续腹泻或皮肤新生物等症状,需立即就诊评估。切忌自行调整剂量或突然停药,以免引发疾病反弹或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