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可分为五期,主要依据肾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划分,具体分期包括肾功能正常期、肾功能轻度下降期、肾功能中度下降期、肾功能重度下降期以及肾衰竭期。
1、肾功能正常期(1期)
此期GFR≥90ml/min/1.73m²,患者肾功能正常但可能存在肾脏结构或尿液检查异常,如蛋白尿或血尿。此时需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延缓疾病进展。
2、肾功能轻度下降期(2期)
GFR处于60-89ml/min/1.73m²,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乏力等症状。此阶段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布洛芬、庆大霉素等。
3、肾功能中度下降期(3期)
分为3a期(GFR45-59ml/min/1.73m²)和3b期(GFR30-44ml/min/1.73m²),患者可出现贫血、水肿及血肌酐升高。治疗需遵医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碳酸氢钠片等纠正并发症。
4、肾功能重度下降期(4期)
GFR降至15-29ml/min/1.73m²,患者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需限制钾和磷的摄入,必要时进行透析前准备。
5、肾衰竭期(5期)
GFR小于15ml/min/1.73m²或已接受透析,称为尿毒症期。患者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同时需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镧、司维拉姆控制血磷水平。
建议慢性肾脏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电解质,调整降压药如缬沙坦、贝那普利等保护肾功能。出现水肿或尿量减少时需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终末期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