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症是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而引起的贫血,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检查明确病因。
1、遗传因素
部分溶血性疾病与基因缺陷有关,例如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脆性增加易被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接触氧化性物质后,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不足而发生破裂。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症状,通常需通过成分输血、祛铁治疗等方式干预。
2、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体内产生异常抗体,导致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常见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新生儿ABO溶血症则是母体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所致。临床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或使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
3、感染因素
疟原虫感染会寄生于红细胞内引发裂解,败血症患者因细菌毒素作用导致红细胞膜损伤。这类溶血常伴有寒战、高热等感染症状,需进行血培养等检测,并针对性使用抗疟药(如青蒿素)、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控制原发感染。
出现皮肤黏膜黄染、酱油色尿等疑似溶血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血液科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Coombs试验等检查。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红细胞破坏,同时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