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表现,对身体健康有多方面影响。通常月经周期会引起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脱落、代谢率变化、免疫力暂时性下降以及情绪波动等,需注意科学调理。
1、激素水平波动
月经周期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排卵前雌激素升高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孕激素主导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孕,两种激素水平骤降引发月经来潮,这种波动可能导致乳房胀痛、体温变化等生理反应。
2、子宫内膜脱落
每月子宫内膜在激素调控下经历增生、分泌、脱落三个阶段。脱落过程伴随螺旋动脉收缩扩张,形成经血排出,这种生理性出血量正常为20-60ml,持续3-7天,过度出血可能提示子宫病变。
3、代谢率变化
黄体期基础代谢率较平时提升5%-10%,体温上升0.3-0.5℃,能量消耗增加可能伴随食欲变化。部分女性经前出现糖代谢改变,表现为对甜食的渴求度增加。
4、免疫力暂时性下降
经期子宫内环境改变使局部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宫颈粘液栓脱落增加感染风险,生殖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期间,需特别注意卫生防护。
5、情绪波动
激素变化影响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约30%女性出现经前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严重时可发展为经前综合征,通常月经来潮后1-2日自行缓解。
建议保持经期卫生,每日更换4-6次卫生用品,避免盆浴和剧烈运动。注意摄入含铁食物补充流失营养,如出现严重痛经、经量异常或周期紊乱,应及时到妇科就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