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不属于正常情况,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原因引起。健康成年人的血小板正常范围一般为(100-300)×10^9/L,若数值持续低于100×10^9/L,需及时排查病因。
生理性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女性月经期,因经血流失导致血小板短暂性降低,通常月经结束后可自行恢复。病理性原因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疾病,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常伴有皮肤瘀点、牙龈出血等症状;白血病患者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影响血小板正常生成,可能伴随发热、骨痛等表现。
若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偏低,建议完善血涂片、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减少出血风险。血小板显著降低或伴有出血倾向时,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免疫抑制剂或输注血小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