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消渴病中医证型有哪些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消渴病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以及湿热内蕴等类型。不同证型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存在差异,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1、阴虚燥热

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导致阴液亏损、虚火内生。患者常表现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小便频数、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可遵医嘱选用玉女煎、消渴方等中药方剂调理。

2、气阴两虚

多由久病耗伤气阴或体质虚弱引起,常见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状。治疗需益气养阴,常用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中药配伍,同时可配合黄芪、西洋参等药食同源的食材辅助调理。

3、阴阳两虚

常见于消渴病后期,因久病伤及阴阳,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面色苍白等阴阳俱虚症状。治疗宜滋阴温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辅以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改善体质。

4、湿热内蕴

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湿热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典型症状包括脘腹胀满、口苦黏腻、大便黏滞、舌苔黄腻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葛根芩连汤、茵陈五苓散等方药,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到正规中医机构就诊,通过脉诊、舌诊等手段明确证型。患者需避免自行判断体质或滥用偏方,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调整药方,同时配合饮食控制、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干预。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