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HBV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的英文缩写,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1、传播途径
HBV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具等。母婴垂直传播也是重要途径,感染母亲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此外,无保护性行为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2、症状表现
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症状。慢性感染者可能长期无明显不适,但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蜘蛛痣、腹水等肝硬化表现。约15%-25%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会发展为严重肝病。
3、检测与诊断
血清学检测可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这是确诊的主要依据。病毒DNA定量检测能评估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升高时,提示存在肝细胞损伤。肝脏超声或弹性成像有助于评估纤维化程度。
4、治疗与预防
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慢性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手段,全程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意外暴露后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日常需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建议高危人群每6-12个月进行肝功能及病毒筛查。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同时注意戒酒以减少肝脏负担。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