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病变等的诊断和治疗评估,通常包括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两种方式。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细胞学、病理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和病情进展。
1、检查方法
骨穿刺通常选择髂骨、胸骨等部位,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针抽取少量骨髓液或组织。操作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固定体位,医生根据影像学定位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术后需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并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诊断疾病
该方法常用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例如,通过骨髓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此外,骨髓活检还能评估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等病变。
3、评估疗效
对于已确诊的血液疾病患者,骨穿刺可动态监测治疗效果。例如化疗后复查骨髓象,可评估肿瘤细胞清除情况,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骨髓移植前后也需通过该检查确认供体细胞植入状态和宿主骨髓恢复情况。
进行骨穿刺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后续治疗或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