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颜色异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肝胆疾病或肾病等健康问题。若排除饮食或药物影响后仍存在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液颜色变化通常与脱水或摄入特定食物、药物有关。例如大量出汗后饮水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呈现深黄色;食用红心火龙果可能使尿液短暂变红,服用维生素B2可导致尿液发黄。此类情况在调整饮食或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或肿瘤有关。尿路感染患者除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外,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可通过尿常规检测确诊。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血尿多伴随腰部剧烈绞痛,CT检查能清晰显示结石位置。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血尿多为无痛性,需通过膀胱镜等检查确诊。
深黄色或茶色尿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胆红素代谢异常时,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样,可能伴随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等表现。肝炎患者需进行肝功能检测,胆道梗阻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
乳白色尿液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或乳糜尿。脓尿多见于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伴有发热、腰痛症状。乳糜尿多因淋巴管破损导致,需进行乳糜试验鉴别,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
出现尿液颜色异常时,建议记录尿液变化特点及伴随症状,及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测。避免自行使用染色性药物或保健品,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高蛋白饮食。持续性尿液颜色改变超过48小时,或伴随水肿、腰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泌尿外科或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