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常见原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遗传因素以及其他罕见诱因。该病会导致红细胞破坏,进而引发黄疸、贫血等症状。
1、母婴血型不合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血而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或母亲为Rh阴性血而新生儿为Rh阳性血时。母体产生的抗A/B或抗Rh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新生儿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这种情况约60%的ABO溶血发生在第一胎。
2、遗传因素
若父母存在特定血型基因组合,如父亲携带显性血型抗原而母亲缺乏时,胎儿可能继承父亲的血型抗原。这些外来抗原会刺激母体产生IgG抗体,这些抗体在妊娠中后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致敏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3、其他原因
少数病例可能与某些红细胞膜缺陷、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母体使用特定药物有关。这些因素会改变红细胞膜结构或产生自身抗体,增加红细胞脆性。当新生儿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时,接触氧化性物质更易诱发溶血。
若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嗜睡、拒奶等情况,需及时进行血型鉴定、溶血三项检查和胆红素检测。确诊后可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者需进行换血治疗。所有治疗应在新生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使用退黄药物,以免延误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