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恶露的分类主要包括血性恶露、浆液恶露和白色恶露三种类型,其表现因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产妇可通过观察恶露颜色、性状及持续时间变化,初步判断恢复情况。
1、血性恶露
通常出现在产后3-4天,颜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含有大量血液成分及少量胎膜、坏死蜕膜组织。此时恶露量较多,可能伴有轻微血腥味,部分产妇会因宫缩出现下腹阵痛。若出血量超过月经高峰期且持续不减,需警惕宫腔残留或子宫复旧不良。
2、浆液恶露
多持续至产后10天左右,颜色转为淡红色或棕褐色,主要成分为浆液性渗出物、宫颈黏液及少量红细胞。此阶段恶露质地较稀薄,血腥味逐渐减弱,每日排出量较血性期减少约50%。产妇需注意与晚期产后出血相鉴别,后者常表现为突然出血量增多。
3、白色恶露
通常从产后2周持续至3周结束,呈现白色或黄白色黏稠状,主要包含大量白细胞、表皮细胞及细菌。此阶段恶露量显著减少,无特殊异味,若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恶臭需考虑产褥感染可能。正常白色恶露结束后,子宫基本完成复旧过程。
产妇需每日观察恶露变化,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勤换卫生用品。若发现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超过2周、恶露反复转红或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检查及血常规检测,排除胎盘胎膜残留、感染等并发症。哺乳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加速恶露排出,但需避免过早进行盆浴或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