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能与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炎症或肿瘤等病理性原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生理性因素如严重腹泻也可能引起暂时性失禁,但通常可自行缓解。
1、肛门括约肌损伤
分娩过程中过度牵拉、直肠手术或外伤可能导致括约肌结构受损,减弱对排便的控制能力。患者常伴有肛门疼痛或瘢痕形成,可通过肛门收缩训练增强肌力,必要时需手术修复括约肌。
2、神经系统疾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损伤或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神经传导异常,影响直肠感觉和括约肌协调收缩。此类患者多伴有肢体麻木或运动障碍,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甲钴胺、依帕司他等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生物反馈治疗改善控制能力。
3、直肠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肿瘤占位会改变直肠容积感受。伴随黏液血便或排便习惯改变者,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炎症性肠病可使用美沙拉秦栓剂,肿瘤患者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或放化疗。
出现持续性大便失禁应及时到消化科或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指诊、肛管直肠测压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使用皮肤保护剂预防糜烂,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以增强盆底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