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脏内膜或心瓣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伴随赘生物形成,可能导致心脏功能损伤及全身并发症。其发生与病原体侵入、心脏结构异常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关。
1、病因及危险因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少数由真菌引起。易感人群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人工瓣膜置换者、静脉药瘾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原体通过血液播散至受损心内膜,形成含有微生物的赘生物。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38℃以上)、心脏杂音加重、乏力及贫血。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瘀点、奥斯勒结节(指端痛性小结节)或Janeway损害(手掌无痛性出血斑)。严重时可并发心力衰竭、栓塞事件(如脑卒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3、诊断与治疗
超声心动图是确诊的关键,可发现瓣膜赘生物。血培养阳性结果能明确病原体类型。治疗需早期使用抗生素4-6周,如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针对链球菌感染。对于瓣膜穿孔、难治性心力衰竭或反复栓塞者,需行手术修复或置换受损瓣膜。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心脏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心脏功能。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预防感染复发及血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