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位于背部脊柱区,具体位置为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时需结合体表标志或骨度分寸法定位,该穴位具有调节筋骨、缓解疼痛等作用。
1、具体位置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其精确位置在人体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处,平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体表定位时可先找到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颈部最突出处),其下方即为第一胸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宽度即为该穴。此穴位深层解剖对应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肉层,靠近胸腔结构。
2、取穴方法
常用两种方式定位大杼穴。体表标志法需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显露项背交界处,沿脊柱向下触摸至第一胸椎棘突,旁开约两横指处取穴。骨度分寸法则以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为3寸,取其中点1.5寸定位。取穴时需注意保持身体直立,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定位偏差。
3、功能作用
作为八会穴中的骨会穴,大杼穴主治与骨骼相关的病症。临床上常用于缓解颈项强痛、肩背酸痛、咳嗽气喘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刺激该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常与风门穴、肺俞穴配伍使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多采用斜刺法,深度约0.5-0.8寸。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持证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深刺以免损伤胸膜导致气胸,艾灸时需控制温度防止皮肤灼伤。若出现晕针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告知医师。日常保健可通过轻柔按摩该穴位,配合热敷促进局部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