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通常需要注意体位管理、温度控制、管道护理、观察反应以及口腔清洁等事项。鼻饲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避免出现并发症,同时应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舒适度。
1、体位管理
鼻饲前需将床头抬高30~45度,使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鼻饲结束后维持该体位30分钟以上。此姿势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风险,尤其是昏迷或吞咽功能障碍者更需注意体位调整。
2、温度控制
鼻饲液温度应保持在38~40℃,接近人体体温。温度过高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温度过低易刺激肠道引发痉挛。每次灌注前可将液体滴于手腕内侧测试,避免过冷或过热。
3、管道护理
每日需检查鼻饲管固定是否牢固,避免滑脱或移位。注食前后均需用30~50ml温水冲洗管道,防止堵塞。长期留置者应每周更换固定胶布,观察鼻腔黏膜有无压疮,必要时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
4、观察反应
灌注过程中需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呕吐、腹胀等不适。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应立即停止注食。记录每日鼻饲量及患者排便情况,发现腹泻、便秘等消化异常需调整营养液配方或灌注速度。
5、口腔清洁
长期鼻饲者需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液清洁口腔。可用棉签蘸取液体湿润口唇,检查有无真菌感染迹象,保持口腔湿润度以预防感染。
鼻饲期间需定期评估营养状态,每4小时检查胃残余量,超过200ml应暂停灌注。建议使用营养泵控制输注速度,初始速度宜慢(20~50ml/h),逐渐增加至目标量。鼻饲管应每月更换,出现破损、堵塞或移位需及时处理,建议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操作。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