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腹腔穿刺术通常包括术前准备、定位、消毒麻醉、穿刺抽液、术后处理等步骤,操作需由专业医生完成。以下为具体操作流程:
1、术前准备
医生需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存在腹腔积液且符合穿刺指征。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排空膀胱。准备穿刺包、无菌手套、麻醉药物、标本采集管等器械,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2、定位
通常选择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为穿刺点,肥胖者可选择脐下正中线位置。术前使用超声定位可提高准确性,避开肠管及血管丰富区域。
3、消毒麻醉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3次碘伏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铺无菌洞巾后,使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皮肤、皮下及腹膜,回抽无血后推注药液。
4、穿刺抽液
持穿刺针垂直进针,穿过腹膜时有落空感。连接注射器缓慢抽取液体,首次放液量不宜超过3000ml。若为血性液体需立即停止操作,留取标本送检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
5、术后处理
拔针后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加压固定。嘱患者穿刺侧卧位1小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腹痛、出血等并发症,记录引流液性质和总量。
术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腹痛、头晕或穿刺点渗液,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该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肝硬化大量腹水者需控制放液速度,肿瘤性腹水可考虑留置导管引流。具体操作细节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