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鼻衄中医辨证有哪些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鼻衄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炎、阴虚火旺、脾不统血等类型,需结合具体症状进行判断。中医认为鼻衄多与外感风热、脏腑实火或气血不固等因素相关,需辨证施治。

1、肺经热盛

外感风热或燥邪侵袭肺卫,导致肺火上炎,灼伤鼻络。患者常伴鼻腔干燥、咽痛、咳嗽等症状,出血量较多且血色鲜红。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可选用桑菊饮等方剂,配合黄芩、连翘等药物清肺泻火。

2、胃热炽盛

过食辛辣厚味或胃火亢盛,循经上攻鼻窍。此类鼻衄多表现为出血量大、血色深红,伴有口臭、牙龈肿痛、便秘等症。常用玉女煎加减清泻胃火,辅以石膏、知母等药物,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

3、肝火上炎

情志不畅致肝郁化火,火气上逆迫血妄行。此类患者常见急躁易怒、头痛目赤、脉弦数等症状,出血多突发且量多势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配合夏枯草、栀子等清肝降火,同时需调节情志。

4、阴虚火旺

肝肾阴虚导致虚火上炎,损伤鼻络。症状特点为反复少量出血、血色淡红,伴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等。知柏地黄丸常被选用,通过生地、玄参等药物滋阴降火,必要时加用旱莲草等凉血止血药。

5、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表现为渗血不止、血色淡红,伴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归脾汤为基础方,配合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佐以仙鹤草等收敛止血。

鼻衄患者需避免用力擤鼻、挖鼻孔等行为,保持环境湿度适宜。反复出血或出血量大者应及时就医,通过鼻腔填塞等应急处理控制出血。中医治疗强调辨证准确性,需由专业医师根据舌脉症状综合判断,不可自行滥用清热凉血类药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