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发生与风湿热、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他心脏疾病等因素有关。该病可能由多种病理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1、风湿热
风湿热是心脏瓣膜病的重要诱因,多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反复发作的风湿热可导致瓣膜增厚、粘连,二尖瓣最常受累。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
2、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瓣膜组织逐渐钙化、纤维化,多见于主动脉瓣。此过程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胸痛、晕厥等表现。轻症可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缓解,严重者需行瓣膜置换术。
3、先天性畸形
胎儿期发育异常导致瓣膜结构缺陷,如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此类患者可能在青少年期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对于合并重度反流者,可选用卡托普利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4、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感染直接侵袭瓣膜,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需及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避免瓣膜穿孔等并发症。
5、其他心脏疾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可能引发瓣环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患者需服用螺内酯片、地高辛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出现心脏杂音、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明确瓣膜病变程度,根据病因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