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并伴随神经痛。该病毒初次感染常引发水痘,愈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致病。
1、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初次感染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因年龄增长、压力、疾病或药物导致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可沿感觉神经轴突到达皮肤,引发特征性皮损和神经炎症反应。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常见于胸背部、腰腹部及头面部。发疹前2-4天可出现局部灼热、刺痛或瘙痒等前驱症状,皮损经历红斑、丘疹、水疱、结痂等阶段,病程约2-4周。约20%患者可能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高危人群
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显著升高,HIV感染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等免疫抑制人群患病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眼部带状疱疹的风险较常人高3倍。
4、治疗措施
发病72小时内使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疼痛管理包括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中重度疼痛可联合曲马多。眼部受累需眼科会诊,预防角膜瘢痕形成。
5、预防手段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可降低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达90%以上。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接触患者疱液后应及时消毒处理。
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皮损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按免疫规划接种。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