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管是指人体内部器官与体表之间,或两个空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异常病理性通道。这种结构通常由感染、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可能发生在消化道、泌尿系统或皮肤等部位。
1、形成原因
瘘管多继发于局部感染或组织损伤。当脓肿形成后未及时治疗,脓液可能穿透周围组织形成慢性窦道,如肛周脓肿引发的肛瘘。腹部手术吻合口愈合不良可导致肠瘘,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也易形成肠道瘘管。
2、常见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肛瘘、肠瘘、膀胱阴道瘘等。肛瘘连接直肠与肛周皮肤,肠瘘常见于小肠与腹壁之间,尿瘘多发生在泌尿系统与生殖道之间。特殊类型如先天性耳前瘘管属于发育异常。
3、临床表现
瘘管外口可见持续性分泌物,肛瘘可能排出脓血性物质,肠瘘伴随粪水样渗漏。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长期不愈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或营养不良。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治疗方法
急性期需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头孢克肟、甲硝唑等药物。慢性瘘管需手术切除全部异常管道,复杂病例可能采用挂线疗法促进愈合。肠瘘患者需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行造口转流术。
存在异常分泌物或创面不愈合时应尽早就诊,通过造影检查或超声明确瘘管走向。治疗期间需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或自行处理,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