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是一种用于短期静脉治疗的医疗器械,通常由软质导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它主要适用于需要多次输液、采血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具有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等优势。留置针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结构组成、适用情况、护理维护、并发症处理及拔除操作。
1、结构组成
留置针由导管和针芯两部分构成。导管多采用聚氨酯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留置在血管内;针芯为不锈钢材质,在穿刺时辅助导管进入血管后会被拔出。部分型号还附带透明敷料、肝素帽等辅助部件,便于固定和后续操作。
2、适用情况
适用于每日需要多次静脉输液的患者,如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等场景。对于血管细脆的老年人、儿童,或需要反复采血的危重患者,留置针能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但存在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时需慎用。
3、护理维护
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每日评估导管通畅性和局部皮肤情况。每次使用前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间隙期需定期肝素封管防止血栓形成。透明敷料应每72小时更换,出现渗血、渗液等情况需立即处理。
4、并发症处理
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堵塞和渗血。静脉炎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需立即拔针并局部硫酸镁湿敷。导管堵塞可通过回抽血块或尿激酶溶栓处理,渗血时需加压包扎并评估凝血功能。
5、拔除处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需由医护人员沿血管走向平行拔除导管,拔除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拔除的导管需按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理,穿刺部位需观察24小时有无迟发出血或感染。
使用留置针期间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洗澡时需做好防水保护。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调整导管位置,发现导管回血、输液不畅或局部红肿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遵循规范的护理流程能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