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皮肤鼓包可能与按压不当、血管脆弱、血肿形成、感染或过敏反应等原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是可逆的,但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处理。
1、按压不当
抽血后未正确按压针眼可能导致血液渗出至皮下组织。建议用无菌棉签垂直于皮肤按压5-10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按压时间至15分钟。若已形成鼓包,24小时内可冷敷促进血管收缩。
2、血管脆弱
老年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发生渗血。此类人群抽血后建议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同时避免立即活动采血侧肢体,防止血管二次损伤。
3、血肿形成
较大量的皮下出血可形成直径超过2cm的包块,常伴有局部胀痛和皮肤瘀斑。可在48小时后改为热敷,每日3-4次促进血肿吸收,必要时使用七叶皂苷钠凝胶等外用药改善局部循环。
4、感染
若操作中消毒不彻底或接触污染物,可能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需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配合口服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同时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
5、过敏反应
对消毒剂或敷贴材料过敏者,可能在抽血后24小时内出现瘙痒性皮疹。应立即去除致敏物质,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严重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
抽血后出现皮肤鼓包应避免反复揉搓,观察72小时内的变化情况。若包块持续增大、出现波动感或伴有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在抽血前告知医务人员,以便采取预防性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