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时的正确处理方式通常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观察伴随症状以及及时就医等措施。具体处理需根据体温高低、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1、物理降温
当体温未超过38.5℃时,可采用冷敷额头、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散热。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尤其婴幼儿皮肤娇嫩易受刺激。保持室温在24-26℃,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促进体表散热。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双氯芬酸钠栓等退烧药物。儿童需选择儿童剂型如布洛芬颗粒,孕妇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3、补液治疗
发热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适量饮用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症状,应及时静脉补液。
4、观察伴随症状
监测体温变化频率,每2小时测量记录。注意是否伴有寒战、皮疹、意识模糊、抽搐或呕吐等症状。若发热超过3天不退,或出现颈部僵硬、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
5、就医治疗
婴幼儿体温超过39℃、成人持续高热超过40℃需立即就医。存在免疫缺陷、慢性疾病患者,或发热伴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应通过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需特别注意婴幼儿发热易引发热性惊厥,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所有退热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医嘱,特别是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用药方案。若发热反复或伴随其他系统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