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患者通常可遵医嘱使用止泻药、止吐药、抗生素、益生菌及补液盐等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需结合病因和症状。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食物中毒等,需针对性选择药物。
1、止泻药
蒙脱石散作为常用止泻剂,可通过吸附肠道内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减少水分丢失,同时形成保护膜缓解腹泻症状。该药不进入血液循环,安全性较高,但过量可能引起便秘。
2、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药物能通过抑制呕吐中枢或增强胃肠动力改善恶心呕吐症状。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儿童及孕妇应谨慎使用。
3、抗生素
针对细菌性胃肠炎,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片等广谱抗生素可杀灭致病菌。但病毒性胃肠炎禁用抗生素,用药前需通过粪便常规或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
4、益生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可补充肠道有益菌群,抑制致病菌过度繁殖。需注意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避免活性成分被灭活。
5、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Ⅲ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脱水导致的循环障碍。建议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少量多次服用,儿童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ml,成人根据脱水程度调整用量。
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改变或严重脱水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综合治疗。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