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性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播散性疾病,属于结核病的重症类型。其特点是病原体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多个器官,形成粟粒大小的结节病灶,常见于肺部、肝脏、脾脏等部位。
1、病因
粟粒性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当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时,如合并HI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潜伏的结核病灶可能复发并随血液扩散,导致全身多器官受累。
2、病理特征
典型表现为受累器官内广泛分布的粟粒状结节,直径约1-2毫米,形似小米粒。这些结节由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中心可能出现干酪样坏死,显微镜下可见抗酸染色阳性的结核杆菌。
3、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持续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肺部受累时伴随咳嗽、呼吸困难,肝脾肿大可能引起腹部不适。约30%-50%的患者可能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4、诊断方法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双肺弥漫分布的粟粒样阴影。痰液或胃液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及分子检测(如XpertMTB/RIF)可明确病原体。部分病例需要通过骨髓穿刺或肝活检获取病理标本。
5、治疗原则
采用标准抗结核方案,通常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联合治疗。对于耐药病例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疗程一般需延长至9-12个月。
患者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筛查,出现持续发热、咳嗽超过两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