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是指女性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全过程,通常持续约40周。这一过程涉及胚胎发育、母体生理变化及分娩等多个阶段,是生殖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1、生理变化
妊娠期间母体会发生系统性调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可维持黄体功能,雌激素和孕酮协同促进子宫内膜蜕膜化。随着胎儿发育,子宫容积从非孕状态5ml增至足月5000ml,血容量增加40%-50%以保障胎盘灌注,这些变化可能引发妊娠反应如恶心、乳房胀痛等症状。
2、阶段划分
临床将妊娠分为三个时期。孕早期(1-12周)是器官形成关键期,孕囊着床后逐渐出现胎心搏动;孕中期(13-27周)胎儿快速生长,可通过超声筛查结构畸形;孕晚期(28周至分娩)胎儿各器官功能趋于成熟,母体开始出现宫缩等分娩先兆。
3、临床意义
规范的产前检查包括11-13周NT筛查、20-24周大排畸超声等七次核心检查项目,可及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等并发症。胎动计数、胎心监护等手段有助于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对于前置胎盘、胎位异常等情况需制定个体化分娩方案。
建议孕妇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并按期产检,注意补充叶酸、铁剂等营养素。出现阴道流血、持续腹痛或胎动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妇产科。孕期需合理控制体重增长,保持适度运动,避免接触致畸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