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时需要注意控制氧流量、检查设备、合理控制时间、保持环境安全以及监测身体反应等事项。正确的操作方式能够提高吸氧效果并降低风险。
1、控制氧流量
应根据医嘱或设备说明调节氧气流量,通常成人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3L/分钟,高流量吸氧需在医疗监护下进行。流量过高可能引起氧中毒或二氧化碳潴留,婴幼儿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流量控制。
2、检查设备
使用前需确认氧气瓶固定稳妥,检查鼻导管、面罩是否清洁无破损,湿化瓶水位保持在标准刻度线。家用制氧机需定期更换过滤网,避免灰尘堵塞影响氧气纯度。
3、合理控制时间
持续吸氧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夜间睡眠时可适当降低流量。高压氧治疗需严格遵循治疗舱操作规范,单次治疗时间通常不超过90分钟,疗程间隔需遵医嘱。
4、保持环境安全
氧气具有助燃性,吸氧时应远离明火和静电,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吸氧环境通风良好,但需避免直接吹风导致鼻黏膜干燥,冬季可使用加湿器维持40%-60%湿度。
5、监测身体反应
注意观察口唇、甲床颜色变化,如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胸痛或嗜睡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氧。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检测血氧饱和度,维持SpO2在94%-98%为宜,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肺损伤。
吸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操作,定期对设备进行专业维护。如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氧流量并联系医护人员。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吸氧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参数调节和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