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肉可能保留更多营养物质并带来独特口感,但也存在寄生虫感染、细菌污染、消化负担等风险,需根据肉质来源和个人体质谨慎选择。部分人群食用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1、保留部分营养物质
生肉未经高温处理,某些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6等保存率较高。例如牛肉中的肌酸和部分酶类物质在生食状态下更易被人体直接吸收,日本刺身文化即利用此特点保留食材营养。
2、寄生虫感染风险
猪带绦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易通过生猪肉、生羊肉传播。2020年疾控数据显示,因食用生肉导致的寄生虫感染病例中,63%源于未检疫肉类。幼虫进入人体后可寄生于肠道或移行至脑部,引发癫痫、视力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3、细菌污染隐患
生肉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概率达32%-45%,这些致病菌在室温环境下每20分钟增殖1倍。美国食药监局研究证实,即使是新鲜屠宰的肉类,表面菌落总数仍可能超过10^4CFU/g,足以导致食物中毒。
4、消化系统负担
生肉中的胶原蛋白和结缔组织未被分解,需要更长时间消化。胃酸分泌不足者可能出现腹胀、反酸等症状,生肉中的抗酶物质还会抑制胰腺分泌,影响蛋白质吸收效率。
建议选择经过检疫的肉类,采用-18℃冷冻7天以上杀灭部分寄生虫。食用后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呕吐,需及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和血液培养。孕妇、儿童及免疫缺陷者应完全避免生食肉类,普通人群每月食用不宜超过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