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急性期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部位选择合适方案。以下是具体治疗措施:
1、急性期处理
脑溢血急性期需立即就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监测并控制血压,通常将收缩压维持在140-160mmHg范围,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加重出血。同时需进行头部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量和部位。
2、药物治疗
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收缩压超过180mmHg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乌拉地尔注射液、尼卡地平注射液等静脉降压药物。伴有癫痫发作时可使用丙戊酸钠注射液控制症状。
3、手术治疗
基底节区出血量超过30ml或小脑出血量超过10ml时,需考虑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引流术适用于出血位置较深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精准定位血肿。术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
4、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2周即可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肢体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恢复期可进行站立训练、步态训练等物理治疗,配合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存在语言障碍者需进行发音训练和语义理解训练,康复周期通常持续6-12个月。
5、并发症预防
卧床期间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必要时采用鼻饲喂养避免误吸。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及时纠正低钠血症等代谢异常。
脑溢血患者出院后需严格监测血压,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再出血。饮食宜采用低盐低脂配方,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g以内。建议家属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定期陪同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影像学复查。出现头痛加剧、意识模糊等异常情况时,需立即前往卒中中心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