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输液作为血液制品,一般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物质转运、调节液体平衡、辅助纠正低蛋白血症以及支持危重症治疗等医疗作用。其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60%。每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在血管内,能有效维持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预防组织水肿。这对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患者尤为重要。
2、物质转运
白蛋白分子表面具有多个结合位点,可与胆红素、脂肪酸、金属离子及药物等物质可逆性结合。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中,白蛋白能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核黄疸风险;在中毒抢救时,可结合毒性物质促进排泄。
3、调节液体平衡
在烧伤、创伤等大量体液丢失情况下,输注白蛋白可快速扩充血容量,改善循环灌注。相较于晶体液,其扩容效果更持久,能减少输液总量,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4、辅助纠正低蛋白血症
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可能引发水肿、伤口愈合延迟等问题。通过外源性补充可改善营养状态,促进组织修复。但需注意,单纯输注白蛋白不能替代病因治疗,需配合营养支持等措施。
5、支持危重症治疗
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重病症中,白蛋白联合晶体液使用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研究显示其可降低部分患者的病死率,但具体应用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白蛋白属于特殊生物制剂,输注前需进行过敏试验,输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不可自行要求输注,临床使用应严格遵循《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避免不合理使用导致医疗资源浪费或不良反应发生。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建议至正规医院进行系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