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治疗需根据创面分期及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膏,不存在“最好”的通用药物。通常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药膏、生长因子类制剂、消毒类药液等,配合清创和日常护理促进恢复。
1、抗生素类药膏
若褥疮创面出现红肿、渗液或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需使用抗生素控制局部炎症。例如莫匹罗星软膏可抑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磺胺嘧啶银乳膏对多种细菌有效,夫西地酸乳膏适用于耐药性葡萄球菌感染。用药前需清洁创面,每日涂抹1-2次。
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适用于Ⅱ期以上褥疮,能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形成。该生物制剂需在清创后使用,可加速浅表性溃疡愈合,但对深度坏死组织效果有限。
3、清创处理
对存在坏死组织的Ⅲ-Ⅳ期褥疮,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再使用水凝胶敷料进行自溶性清创。严重者可进行外科清创术清除腐肉,术后配合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
4、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可抑制细菌繁殖,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周2-3次理疗配合药物治疗,可加速浅表创面愈合。
5、日常护理
每2小时翻身避免持续受压,使用气垫床分散体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骨突部位,及时处理大小便污染。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维持血清白蛋白>35g/L。
褥疮患者应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刺激性药膏。Ⅱ期及以上褥疮需定期换药,若出现发热、创面扩大或恶臭等感染征象,应及时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和针对性治疗。治疗期间需保持耐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