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拉肚子可以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腹部保暖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家长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补液
腹泻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及时补充。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溶液,能有效预防脱水。对于轻度脱水患儿,每次排便后补充50-100ml液体,分次饮用。若出现哭时无泪、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需增加补液量。
2、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可继续,但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可暂时减少乳糖摄入,选择米汤、米糊等低渣食物。避免强迫进食,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
3、药物治疗
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蒙脱石散能吸附病原体。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可促进肠黏膜修复。需注意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腹部保暖
使用温热毛巾或专用暖脐贴敷于腹部,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适当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可缓解肠痉挛,但需避开饭后立即进行。
5、及时就医
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高热(体温>39℃)、血便、剧烈呕吐、意识改变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轮状病毒等感染性腹泻需进行病原学检测,严重脱水可能需静脉补液治疗。
日常应注意奶瓶餐具消毒,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特别是洛哌丁胺等抑制肠蠕动的药物禁用于婴幼儿。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体重和尿量,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