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障碍,常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眩光感、颜色改变、复视以及频繁更换眼镜。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检查判断。
1、视力模糊
白内障早期晶状体密度增高导致光线散射,患者常出现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看远处物体时尤为明显,阅读时可能需更明亮的光线,随着混浊加重可能仅存光感。
2、眩光感
晶状体混浊不均匀导致光线折射异常,患者在强光环境或夜间面对车灯时会出现光晕现象。这种散射光会降低对比敏感度,约67%患者主诉夜间驾驶困难。
3、颜色改变
老化导致的晶状体核硬化会吸收更多蓝光,患者视物呈黄色调。部分患者报告颜色饱和度下降,难以区分深蓝色与黑色,色觉测试显示辨色力下降30%-40%。
4、复视
晶状体皮质出现水隙或楔形混浊时,光线通过不同密度区域产生折射差异。约15%患者会出现单眼复视现象,与角膜病变引起的双眼复视不同,遮盖单眼后症状仍存在。
5、频繁更换眼镜
晶状体屈光指数改变导致近视漂移,患者可能在数月内出现近视度数加深。部分老年患者突然不需老花镜即可阅读,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二视力”,但会随病情进展消失。
若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至眼科就诊,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明确晶状体混浊程度。对于影响日常生活的白内障,目前主要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视力恢复率可达95%以上。定期进行视力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检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