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慢性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忧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存在忧郁症病史,患病风险可能较普通人增加2~3倍。遗传易感性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或应激反应系统,增加个体对负面情绪的敏感性。
2、神经递质失衡
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多巴胺分泌不足易引发动力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则与注意力下降有关。
3、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如丧偶、失业)或存在人际关系冲突时,慢性应激状态可能引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进而损伤海马神经元并加重抑郁症状。
若确诊为忧郁症,一般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舍曲林胶囊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疗法等心理干预。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并适度运动,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